台灣食育協會和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合作【食學知味】食作講堂 – 臺灣食育協會

台灣食育協會和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合作【食學知味】食作講堂

  • 2017-12-13
  • 715瀏覽

「用吃,真的可以改變世界!」2007年在台灣掀起「麥田狂想」小麥復育計畫的喜願行總「兼」─施明煌,也認同台灣食育協會一直以來推廣 – 用吃改變世界的理念。

台灣食育協會和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合作的【食學知味】食作講堂,12月探討在地糧食議題,邀請自稱什麼都兼的施明煌總「兼」,在9日下午於科教館五樓未來廚房以〈雜糧及咱糧〉為主題,暢談國產雜糧復興之必要與歷程,並現場教導民眾親手做麵條。

1999年成立的喜願麵包房,從一個關心身心受限孩子的小行號,18年後變成推動社區協力、小麥契作與雜糧復耕的喜願共和國。而從做麵包開始關心麵粉原料的施明煌,在活動開始前,身旁就圍了一圈俯身向前、眼神充滿好奇的孩子,他們盯著待會準備要下肚的麵糰在流理台上被搓揉成型。

施明煌提早在活動開始前醒麵,讓孩子能吃到最新鮮的麵條。他使用台中選二號的小麥粒,經過研磨機輾成細緻的粉末,再和喜願行的麵粉一起和勻,加入適當比例的鹽,放入攪拌機中,還得靠著雙手的揉壓與桿平,最後才能切割放入滾燙的熱水中。

「味道,是記憶的索引。」

一邊揉著麵團,施明煌一面讓圍在一旁的孩子聞聞天然揉製麵團的味道。他喜歡讓孩子親手參與,他相信這樣的味道,是將來無可取代的記憶索引。現場的孩子各個發揮全力揉麵與切麵,甚至創意發想出圈圈麵、辮子麵等多種造型麵條,最後在家長與志工的協助下,烹煮成一碗碗熱呼呼的麵。簡單的醬油調味,就讓現場的孩子吃的津津有味,甚至意猶未盡。親手做的麵條,最對味。

相信親手做的美味,將成為每位孩子難忘的記憶,親手付出的過程,讓現場的孩子更加珍惜碗中的食物。活動開場,台灣食育協會理事長黃兆徽,引用〈飢餓的蘇丹〉一照,讓孩子思考飢餓與珍惜食物的問題,並闡述台灣食育協會「吃在地、趁當季、愛土地、不浪費、親手做、樂分享」的六大理念。

活動尾聲,只聽見現場稀哩呼嚕的吸麵聲,相信這樣「食作」累積的食物記憶,都將會是為地球環境累積的正能量。一場美好的食物記憶,重視每樣食材的原料與製程,也是用味蕾愛護地球環境的開始。

***麵團小筆記(依照各廠牌麵粉、個人口味做適當調整):
麵粉60~70%/水30~40%/鹽分2~3%

撰稿:洪郁雯
核稿:黃兆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