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裡的紅寶石 – 紅藜 – 臺灣食育協會

田裡的紅寶石 – 紅藜

  • 2018-05-24
  • 757瀏覽

色彩繽紛、美麗的紅藜。
(圖片提供:曾顯皓攝影)

電鍋一打開,熱呼呼的蒸氣直騰而上。哥哥小奇跟妹妹君君衝到電鍋邊,拿著碗跟飯勺想快點盛飯開動。

「咦?哥哥,飯裡怎麼有一粒粒紅紅、咖啡色的東西?這可以吃嗎?」

「對耶!看起來好奇怪,怎麼會這樣?是不是壞掉了?我趕快去問媽媽。」

小奇正準備轉身,就看到媽媽端著湯走出廚房。聽到兄妹倆人對話的媽媽,忍不住笑出聲來:「那不是壞掉啦,那可是我今天特地在飯裡加入的寶貝,是台東的舅公送我們的『紅藜』喔!」

 

藜屬家族

在談談「紅藜」之前,我們要先來認識「藜麥」。「藜麥」是什麼呢?它是一種原產於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作物,又稱之為「印地安麥」、「灰米」,人類取其種子食用。它的種子外形圓扁,直徑只有2至2.5公厘左右,顆粒極小,甚至比芝麻還小呢!而隨著種子外殼顏色的不同,市面上來自於南美洲的藜麥家族,又可分為「白藜麥」、「紅藜麥」與「黑藜麥」。依著想做的料理而放入不同顏色的藜麥,可以為料理增添許多風情。

而在台灣所種的「紅藜」呢,則是上述藜麥的親戚,同屬於「藜屬」大家庭(拉丁文寫做:Chenopodium)的作物。和藜麥一樣,我們是食用其種子部位,且種子顆粒小。雖然外觀相似,但品種可不同。台灣所種的紅藜又稱「台灣藜麥」,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原生種作物呢!台灣原住民族種植紅藜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不過以前多是種來做為酒麴發酵之用,為小米酒製作時的原料。隨著藜麥家族的營養價值漸被國際重視,紅藜漸漸變成了主角,目前在花蓮縣、台東縣、屏東縣都有許多地區種植。

 

營養的紅藜

藜麥家族的營養價值豐富,小小顆粒卻含有大大能量。在五千年前的南美洲就已有人類使用,而五百年前的印加時代,更是大量種植,是當時人民的重要糧食之一。藜麥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轉化成九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對沒有食用肉類,較易缺乏蛋白質攝取的素食者來說,是很好的蛋白質補充來源。更因有著豐富的膳食纖維與維生素,且低脂肪,1980年就被美國太空總署(NASA)評估為「適合太空人吃」的營養食物,2013年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還將這年訂為「國際藜麥年」,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厲害的作物!

藜麥已經這麼厲害了,那紅藜呢?你可能沒有想到,在台灣土生土長的「紅藜」在營養價值上的表現可比藜麥更為傑出呢!例如:蛋白質與纖維素的含量都比藜麥更高,而鈣質含量更是藜麥的5倍之多,甚至是鮮奶的25倍。因此,只要在每天吃的米飯當中多加入一點紅藜,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補充許多營養喔!

 

原住民的特色作物

紅藜在台灣原住民族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可做為製酒的原料之外,也因其較耐旱,可於乾旱時期種植,是飢荒時期的救命糧食。更因其有著繽紛、美麗的外貌,也可做漂亮的頭飾與裝飾。許多原住民族都有種植紅藜的文化,其中又以台東縣與屏東縣為主要活動區域的排灣族與魯凱族種的最多。去年(2017年)台東還有舉辦「台東紅藜季」呢!

「哇~沒想到這一粒一粒小小圓圓的種子,居然有這麼多故事!」小奇不可思議驚呼。

「媽媽~那我今天要多吃幾口飯!我也好想看漂亮的紅藜田喔,還有戴紅藜花圈,妳跟爸爸什麼時候可以帶我們去台東玩?」愛漂亮的君君拉著裙子邊轉圈邊說。

「好好好,等你們先吃完飯,我跟爸爸再來討論討論囉。」媽媽笑著說。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黃兆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